今天(4日)上午,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科幻论坛暨成都电影产业专场推介会在成都举办。活动现场,有120余个影视相关项目签约落地,共计投资额超170亿元。
其中,集中签约18个项目,投资额超100亿元,包括“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视觉中国音视频业务总部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
正如观察指出,这不仅是成都借百花盛开之机展现其深远布局的“成都表达”,更是为成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搭建起宽广的舞台,提供前所未有的合作契机。
在这背后,随着以成都影视城为代表的产业载体的发展,成都影视产业的聚合效应正在凸显,逐步构建起一条“影视院校-影视城-影视机构-影视作品”的完整产业链,环环相扣且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影视产业+”带来的“影视+文旅”“影视+科技”等模式下的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更多的增长曲线。
随着市场、人才、政策优势等红利的挖掘,朝着打造“西部影视产业高地”的目标,成都影视产业的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产业集聚效应趋势凸显
根据当前沪铝早盘的弱势震荡格局来看,市场悲观氛围未见缓和迹象,以及力度社库高位僵持,且存有进一步垒库的趋势,令冶炼厂心态趋于谨慎,市场交易活跃度依然受限。价格的下挫虽然吸引了部分买家逢低采购的举动,但随着这些阶段性补库行为的逐渐完成,市场中低价流通货源开始减少。同时,下游企业因库存消耗需要时间,其现货承接的意愿也相应降温。尽管早盘时段贸易商仍在积极出货,但实际交易情况相比之前已有所放缓。
影视产业作为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产业链条长,各环节专业度高,且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因此,在衡量一地的影视产业时,“集聚程度”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何提高集聚程度,以形成集聚效应?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打造影视基地是为不二之选。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影视基地,不仅能够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区域经济也有显著影响。
对于成都而言,成立于2019年的成都影视城,已在“建链-强链-固链”的发展思路下,成为了观察成都影视产业集聚程度的样本。这里落地影视文创企业290余家,2023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12亿元。
“通常一个团队去到影视基地,可以拿着剧本来带着作品走。在我们这,可以拿着剧本来,甚至演员都在这儿挑选。”
据成都影视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影视城有规模庞大的产业载体,从拍摄、发行、技术、后期,到影视器材租赁、服装道具供应,再到生活配套、金融服务等,可以满足各类影视剧的拍摄需求。
较好的硬件载体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也让入驻企业持续坚定在此处深耕影视产业的决心。
以此次论坛签约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国喜剧梦工厂”为例,该项目由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进,与国内头部喜剧传媒公司——北京春光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光好传媒”)合作。
从2014年开始便投身于综艺节目的策划制作,春光好传媒为大众打造了若干高质量的喜剧综艺节目,包括《开播!情景喜剧》《欢乐喜剧人》《欢乐中国人》等。
“我们希望在喜剧领域和产业发展上不断突破创新,扎根喜剧内容,在成都推出一众高品质喜剧作品。”春光好传媒董事长辛维嘉说。
以此为样本放大来看,如果把成都看作一座影视基地,这个不断做大做强的基地正在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版图上,不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沃土。
仅在去年,便有超过50个影视剧组在成都取景拍摄,诞生了《再见,李可乐》《八角笼中》《故乡,别来无恙》等一批影视佳作。
“影视产业+”下的深度融合
“来成都(旅游)第一天就偶遇剧组了,等个奶茶的功夫就看到明星拍戏了。”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上述的场景不时便会引起不同规模的“刷屏”。
从去年开始,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不胫而走,成为城市文旅的新名片。正如本届奥运会将开幕式从体育馆“搬”出来的创新表达一样,拍摄点位丰富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片场”。
在这方面,成都有绚丽的雪山、湖泊、草原等自然景观,更有现代化都市、特色街区、文旅景点、公园等城市场景,吸引了大量剧组到成都拍摄制作影视项目。
而作为业内广泛关注的“影视+文旅”模式,一部影视作品播出后乃至拍摄时产生的长尾效应,正在日益受到关注。
比如,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在网络上不仅掀起了“寻找剧中场景”的话题热潮,还出现了相关旅行攻略,为想要体验主人公同款成都生活的网友提供了参照。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伴随着“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趋势,结合本地的技术优势,也在诠释“影视+科技”的成都样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背靠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成都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让文学的想象照进屏幕的现实——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跃然纸上的太空电梯得到视觉化呈现,令无数观众惊叹。而背后部分镜头的制作,正是由MORE VFX成都团队完成。
事实上,仅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就有腾讯新文创总部、AG电竞、可可豆动画、葡萄腾动漫、完美天智游等项目,在创意的碰撞与科技的加持之下,为影视产业提供了多条“第二增长曲线”。
而从此次论坛签约的项目来看,包括视觉中国音视频业务总部基地、展心展力MetaWorld全国研发总部在内的项目,都剑指“文化+科技”。
可以预见的是,成都的“影视+科技”,还将有更多值得业界期待的“玩法”。
潜力还将持续释放
和大多数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类似,影视产业在发展中,同样需要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先进的技术基础、有利的政策环境等先天条件与后天因素。
此外,当具体谈到成都影视产业的优势时,庞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人才储备更是绕不开的两大因素。
以电影产业的市场规模为例,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选择在成都开展业务之余,成都的观众也展现出对观影的热爱。2024年春节档,成都电影票房收入达1.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四,观影人次超330万。
而这背后,还有强大的硬件支撑——全市共有318家电影院,拥有CINITYLED影厅、IMAX厅等先进设备。
谈及人才,一个流传在影视圈的故事是,在成都影视城开机拍摄的《八角笼中》,电影的女一号张祎曈在参与拍摄期时,还是四川传媒学院的学生。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成都影视城作为比较典型的校地合作的产业园区,四川传媒学院实际上就在园区一旁,而后者有近3万影视方面的师生人才。
换句话说,成都的影视产业一方面有一支“生力军”:影视企业1300多家,影视行业总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
另一方面,还有一支“后备军”: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数十所在蓉高校与高职院校有影视相关专业,在读影视专业学生达22万人。
而在此次论坛上,校地共建“数字影视文旅发展先行示范区”战略合作项目也是重大项目之一。
在6月召开的2024年成都市影视工作座谈会上,成都也透露了自己在影视产业上的“小目标”:推动高质量建设“影视之都”,打造西部影视产业新高地,借助影视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在此期间,结合业内以及学界的观察看来,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成都影视产业的潜力还将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过程中不断释放。
在此期间,随着更多高质量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推出168股票配资网,以及产业之间的进一步融合,成都的影视产业有望站在新的起点上,从而在推动中国影视产业的繁荣以及参与全球影视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