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鑫和刘萍为一条帕布拉奶蛇进行身体检查。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代丽丽
“假期以来,我们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很多人专门来看蛇、了解蛇的知识。”北京动物园饲养队两栖爬行动物馆副班长尹鑫告诉记者。一旁,饲养员刘萍正在热情地给游客讲解养蛇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了众多小游客,他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观察展缸里的各种蛇,脸上写满兴奋和好奇。
一群小朋友围着尹鑫和刘萍,争前恐后地提问。
“叔叔阿姨,你们平时是怎么喂蛇的呀?”
“看见那边的小门了吗?我们会打开门,用夹子夹着食物喂它。”
“眼镜王蛇这么厉害,那它有什么弱点吗?”
“它们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手没脚,只要擒住它的脖子,它就跑不了了,没有锋利的爪子进行自保。”……
展开剩余63%小朋友十分好奇,问题一个接一个。
“平时人就不少,今年是蛇年,爬行馆就更热闹了。春节前,我们对蛇馆进行了一次整体丰容。”透过玻璃,尹鑫指着展缸底部的横切面说,过去展缸里的环境布置都是用的假草、假树,最下面就是一层土,现在分了好几层,最上面是土层,下面是引水层、疏水层、营养层等垫材。
“我们模拟每一种蛇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动物和植物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更好地和谐共处。”尹鑫举例说,网纹蟒生活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就选取了东南亚树林里的鸭掌木、金钻、虎皮兰等植物,在实验室试养半年,确定能够养活以后,栽种到了展缸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苔藓、每一截木头,都是精心挑选、设计的,完全模仿野外自然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极度逼真的生活环境里,每一种蛇都生活得悠然惬意。它们在树洞、草丛里钻来钻去,还会躲在隐蔽的地方进行防护色的伪装,吃饱喝足以后就趴在灯光照射的地方,一边消化食物,一边舒服地“晒太阳”。有了自然景观的衬托,人们发现,蛇也没那么令人畏惧,甚至一些小蛇会突然从草丛里探出来头吐信子,有些卖萌的感觉。
春节前,大部分展缸都已完成丰容。刘萍伸出手来,记者看到,她的手上这里一道血印,那里一块划痕。“几十个展缸,有大量的石材清洗、植物移栽、景观布置工作,我们手上都多多少少带点伤。一点小伤,不算啥。”刘萍刚来的时候也怕蛇,但是工作所需,不得不鼓励自己勇敢起来,从最开始尝试着睁眼看蛇,到慢慢学着给蛇喂食,如今已经可以镇定自若地拿起蛇来给它们做体检。
这里的饲养员不仅了解蛇的习性,对蛇的历史、文化也有深入研究。“蛇的一生要经历很多次蜕皮,每一次蜕皮都象征着生命的更新与重生。所以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蛇是非常敬畏的。”尹鑫说,这些关于蛇的知识,游客也可以在展区里的“福满北动 灵蛇迎春”主题展上了解到。
“我们养的蛇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地区,那里是热带,蛇是不冬眠的。我们的展区模拟自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这些蛇在这儿也不会冬眠。也有一小部分北方的蛇是冬眠的,但也照常展出,游客可以看到它们冬眠的状态。”尹鑫热情地邀请游客:“欢迎大家来动物园爬行馆看蛇,在蛇年了解关于蛇的知识,来听蛇的故事股票配资APP,我们随时为大家服务!”
发布于:北京市